近日,高途幼小初业务线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专业进修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产品致胜”战略,提升高途幼小初业务教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与此次进修的是与高途幼小初英语教学产品密切相关的教学核心团队,包括主讲老师、二讲老师和教研老师等,他们不仅是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也是课程产品研发和优化的关键参与者。
此次进修活动的目的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以其卓越的教育实力与创新研究环境著称,尤其在教育学科、语言教学及跨文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教育领军人才。
进修活动以英语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深度融合为主题,致力于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为新学期教学产品研发与创新注入新动能。在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中,南洋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开展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专题课程。
课程首日聚焦于TESOL核心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老师们积极探讨如何将国际教学理念融入中国课堂,为整个进修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后续培训围绕英语教学核心技能展开,覆盖听力、口语、写作、阅读、语法及线上课堂互动设计等多个实用模块。尤其在线上课堂部分,紧密结合高途的业务特点,重点培训老师运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化设计等方法,以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跨文化模块借助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拓展老师的文化视野,探讨跨文化教学活动在中国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最终,通过微型课堂展示和专家点评环节,老师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学习与演练。
参加进修的一位教研老师在学习后表示,以输入(Input)-互动(Practice)-输出(Target)为递进链路的“IPT理论”可以帮助高途优化线上大班课教学模式。输入端依托可理解性、相关性、趣味性的语言材料,构建难度适配、主题关联、形式生动的分级语料库;互动端聚焦“识记-理解”认知层级,嵌入实时反馈、智能纠错等精准干预机制,加速知识吸收转化;输出端通过情景对话、主题写作、语言翻译等实战场景闭环检测学习成效,推动语言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
除了密集的学术安排之外,老师们还体验了新加坡丰富的饮食文化,品尝了当地特色菜肴,参观了当地地标建筑,在学术研修之余也丰富了文化体验。
“课程内容设计系统全面、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参与此次进修活动的高途老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令人印象深刻,所学到的听力任务设计方法、口语激励技巧、作文批改策略以及线上互动课堂设计原则等都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能够直接应用于秋季课程的优化与升级。
主讲老师董嘉琳表示,此次进修深化了对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解,系统学习了史蒂芬·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董老师强调说,授课教授的学术转化能力,既能将理论具象化为教学实践,又能深入剖析理论建构的底层逻辑。董老师表示,此次进修让她对高途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场景有了更多总结和思考。
参加此次进修的二讲老师阎秋安,出身于七代深耕教育的“百年教育世家”,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阎老师说:“最大的收获是全球视野的浸润与教育初心的再次激荡内心,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语言作为桥梁连接世界、赋能个体的巨大力量。”他表示,此次学习到的“语境化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提供了可直接可借鉴的范式,可无缝融入高途的在线课堂,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新加坡对于小班制及老师能力的重视,对高途未来的产品设计思考也有很大启发。
产品运营部的曹雪老师说,此次进修“如同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教育与科技之间更为深远的关系”,教授的一句话让人触动很大:“教育不应被动地被技术推着走,而应主动引领技术的方向。”站在产品人的视角,曹老师表示,此次进修让她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线上大班课的分组与协作逻辑上,需建立“目的导向思维”,对每个功能模块都应反复追问设计本源——“这个功能究竟为何存在?”
进修带队老师表示,此次跨部门联合进修为高途幼小初业务的主讲、辅助与教研团队创造了难得的深度交流机会。通过共同学习、协作讨论和集体备课,团队成员间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工作默契,为后续教学产品的协同研发与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途幼小初业务相关负责人指出,产品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教师作为教育产品的核心研发者、交付者和创新源泉,其专业视野、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用户体验。组织国际高端进修是高途幼小初业务线坚定落实“产品致胜”战略、持续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未来,高途将继续加大教师发展投入力度,拓展更多与全球顶尖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引入国际前沿教育理念、教学法和评价体系,持续推动课程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与创新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