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手机已成眼鼻耳口眉外的“第六官”。人们习惯于手不离机,生活几乎被它主宰。尤其是年轻的一辈,不分场合、不分时候,总是闷声低头,眼盯方寸屏幕,手指上下翻飞。他们刷屏,刷存在感,在虚拟的世界里激情飞扬。
前些日子,长沙河西观沙岭一位七十多岁的爹爹,破费下馆子,请店家整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招待自己六个远道归来的孙辈。老人非常用心,考虑每个孩子的口味爱好,特地到厨房看菜点菜,叮嘱厨师这个菜不放味精,那个菜多放点辣椒,这个炖,那个煮。没想到菜端到餐桌上,大家却各自玩手机,心不在焉地回应老人关于学业和工作的问候,对美味佳肴也无动于衷。老人觉得自己被敷衍被怠慢,气得拂袖而去。
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节日。我们跋山涉水回到家,回到亲人身边,本该珍惜这难得的光阴,多聊聊家常、谈谈近况,给留守老人嘘寒问暖,感恩他们的守望;给稚嫩的孩子以爱的拥抱,慰藉他们的思念;和多日不见的亲戚朋友沟通,让彼此明白,虽然平时各奔东西,但真情依旧。然而,如果我们执念于手机,放不下手机,则所有的种种徒具形式,并给人留下一种不礼貌、不得体的感觉,这悖离了“回家”、“团聚”的本意。
团圆不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而是心的相通、情的交融。珍惜短暂的相聚时光吧,别让手机屏蔽了亲情。
放下手机,拥抱世界
是时候,让手机歇歇了。
“手机”这个东西对于不少青年非常之熟悉。
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时候使用到它,清晨的闹钟,朋友的电话,无聊时的消遣。
一天24个小时,电话几乎与我们形影不离,有的人甚至夸张到离开手机不能生活。
今天,偶尔看到一副组图,想要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位摄影师拍的一组照片P掉了大家手里拿的手机,这就是没有手机的我们。当没有手机我们才发现,我们忽略了自己身边最亲最爱的人。
我害怕有一天
“我害怕有一天,科技会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的社会将充斥着一群白痴。”虽然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爱因斯坦之口,还是为后人所杜撰。
但随着现代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中地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更多是在手机上的交流,也就有了流行词汇“手机党”地出现。“手机党”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手机进行互联网交流的人,这些人通常会时时刻刻带着手机,如果没有手机,可谓居则忽忽若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似乎离开了手机就与世隔绝一般的孤独
现在很多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对方都在不停的微信语音,自拍,滑屏,心不在焉,不由得悲从心生。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像似。你感觉呢?
我们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早晨睁开眼睛是摸摸手机在那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似乎离开了手机就与世隔绝一般的孤独!再看我说说的你。说的也是你吧,感觉对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在课堂上,当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时候,你却在桌子地下用手机和朋友们聊天聊的热火朝天。每几分钟就刷新一下自己的微博、空间、朋友圈,一有人回复就如获至宝,赶紧回复,生怕一溜烟就跑掉了。看看时事新闻,关注娱乐信息、体育信息,八卦说起来如数家珍。一转眼,下课铃声响起来了,但你的书本却始终在那一页。
在公交车上,当窗外景色变换,你却直勾勾地盯着你的手机,不肯错过一丝一毫,有时候甚至错过了自己的站台还不知道。
在家里,爸爸妈妈在家里忙前忙后,迎接你的到来。做了满桌子的菜,都是挑你喜欢的菜色,努力的和你搭上话,得到的回答不过是“嗯”“哦”,问你一些问题,你只会抬头看看,然后很短的句子来简单地回答他们。他们真的很无奈,又不能夺下你的手机,但又很想和你说说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停止刷屏,关闭屏幕,放下手机。
停止刷屏,放弃依赖,让大脑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百度,写文章、写论文先打开电脑,直接复制粘贴就搞定了一篇文章,很少有独自思考创作的痕迹。以前没有手机、电脑,但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靠自己的观察、倾听和思考,写出了多少流芳千古的文章。让我们尝试放下手机,动动脑子,用自己的观察,去倾听,去记录下思考的成果,那样的我们或许会写出更加充实,更加有底气有思想的文章。
关掉屏幕,抬起头来,用行动去珍惜眼前的人。看看你对面的同事,回家看看你的爸爸妈妈,晚上看看自己的老婆(老公)孩子、没事和我这样的朋友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咱们去吃个饭。放下手机,风景就在眼前。记得一家咖啡馆的牌子上写道:我们这里没有网络,和你身边的朋友说说话吧!为你的朋友、家人、同事、网友分享一下。让他们也放下手机给你说说话!
放下手机,抬起头来,用眼睛去欣赏屏幕外的风景。清晨醒来,推开窗户,倾听窗外鸟儿清脆的叫声;散步公园,去欣赏晨雾缭绕,旭日东升的美景;感受清洁工人在马路上挥洒汗水,交警严格执勤,鹤发老爷爷牵着老奶奶的手小心翼翼过马路……
人与人的沟通,
靠的不是工具,
而是心灵。
和谐真诚的友谊和爱需要放下手机,
走出屏幕,
在现实社会中去构建。
放下手机,
拥抱生活。
推荐阅读:iphone6